当前位置: 首页>>创新创业>>政策法规>>正文

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2年工作要点
2022-02-25 18:31  
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学 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,深刻领会 “两个 确立”的决定性意义,不断增强“四个意识”, 坚定 “四个 自信”, 做到 “两个维护”, 牢记“国之大者”, 按照教育部 党组部署要求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 坚持问题导向、目标导向、效果导向相结合,重心下移、狠抓落实,以高质 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为主题主线,以新工科、新医科、新农 科、新文科建设为工作统领, 以高等教育数字化为战略引擎,以培养卓越拔尖人才为核心目标,以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为 战略重点,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关键举措, 层层递进、环环相扣、久久为功,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质 量、区域协调发展的整体质量、支撑引领高水平自立自强的 服务质量,加快完善以“四新”建设为代表的高等教育发展 中国范式,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,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 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。

一、 实施新时代高等教育育人质量工程

贯穿“十四五”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全过程,切实 发挥 “质量工程”基础性、综合性、引领性、全局性作用,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,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。

研制《关于实施新时代高等教育育人质量工程的意见》。系统谋划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, 把学科专业、课程、教材、教师等人才培养关键环节和要素的质量提升作为主要内涵,从学科专业等宏观层面,到教学组织等中观层面,再到课程、 教材等微观层面,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。

深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。深入实施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 建设指导纲要》, 组建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委员会,研制本科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,组织开展高校教师课程 思政教学能力培训,选树课程思政示范项目,引领带动全国 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。

推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。用中国革命、 建设、改革开放实践理论成果及最新科技发展成果及时更新 教学内容。 推动课程体系重构,加强课程系统性。研制经济学、法学、新闻学等专业(类) 教学要点。启动第三批国家 级一流课程建设,推出一批线上、线下、线上线下混合、虚拟仿真、社会实践“金课”。实施“中国金课行动”, 建设“一 流课程网”、提供优质课程资源和教学案例。出台《高等学 校实验室管理办法》,加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推动构建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。

启动“十四五”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。

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,研制 “十四五”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规划》,构建国家、省、校三级教材规划体系。召开教材规划推进会。开展反映“四新”建设成果,以及相关学科急需紧缺教材的新编立项 工作。建设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网,推动优秀教材信息、教材出版信息、教材选用信息共享。

二、实施卓越拔尖人才培养计划

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加强人才工作文件精神,主动服务世 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,全面谋划紧缺人才和基础 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建设中国特色、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 体系,造就一批哲学社会科学后备人才。

深入实施“六卓越一拔尖”计划 2.0。会同中央政法委、科技部卫健委等 13 个中央部门深入实施“六卓越一拔尖” 计划 2.0(卓越工程师、法治人才、新闻传播人才、医生、农林人才、教师培养计划,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), “单兵作战”转向 “集体发力”全面提升卓越拔尖人才培养质量。贯彻落实《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》 精神,坚持全方位谋划、全周期支持、全要素改革、全链条衔接,突破常规、创新模式,建好 288个基础学科拔尖人才 培养基地,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。

加强紧缺人才培养。研制《关于加强碳达峰碳中和人才 培养体系建设行动方案》。推进人工智能、集成电路、储能 技术、生物育种等领域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。加快重 型燃气轮机、病毒学、人工智能、国土空间规划等紧缺领域 新形态教学资源建设。研制发布 《服务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 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设置指南》。加强儿科学、精神医学麻醉学、公共卫生、临床诊断检验医学等紧缺专业人才培养。研制发布《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设置指南》。支持高 校布局建设一批新兴涉农专业,增设种业、农林智能装备食品营养、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紧缺专业。深化高校外语教学改革,加强外语非通用语种、涉外法治、国际新闻传播等 关键领域涉外人才培养,有力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、“一 带一路”建设。

三、 深化新工科、新医科、新农科、新文科建设

“四新”从思想到战略、从战略到目标、从目标到举措, 统领高等教育创新发展。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、面向经济主 战场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, 打造新时代 高等教育的新教改、新质量、新体系、新文化。

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时的重要讲 话精神一周年座谈会。组织有关高校围绕“三个一流”(一流大学群体、一流人才方阵、一流大学体系)“四新”建设、走好卓越拔尖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进行交流研讨。

深化新工科建设。突出“交叉融合再出新”, 推动现有工科交叉复合、工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。推进未来技术学院、现代产业学院、专业特色学院等建设,深化工科人才培 养组织模式创新。加快推进计算机领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计划。启动特色化高端医疗装备工程实践创新教学中心建设,推进“工医”深度结合。

深化新医科建设。锚定“大国计、大民生、大学科、大 专业”,积极探索医科与其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。推进 “医 +X”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。发布《新医 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建设指南》。培育建设一批优质医学院校、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。印发《普通高等医学教育 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规定》,深入推进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建设, 夯实高校附属医院医学人才培养主阵地。

深化新农科建设。印发《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 推进高 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》。加强知农爱农教育,深入推 进高校耕读教育,发挥耕读教育树德、增智、强体、育美等综合性育人功能。积极探索“农+X”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 新范式。多途径强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,建设一批国家级综 合性共享实践教学基地。创新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,积极推动一省一所农林高校与本省农(林科院开展战略合作。

深化新文科建设。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。坚持价值 引领、守正创新,深化高校文科专业教学改革。推进现代信 息技术与传统文科专业、文科与理工农医科专业深度交叉融 合。持续推进中国政法实务、新闻传播、经济、艺术“四大 讲堂”,强化与实务部门合作,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 科学学科体系、学术体系、话语体系。

四、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

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质量多样化、学习终身化、 培养个性化、治理现代化的需求, 加快建设以数字化为特征的高等教育新形态。

加快完善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体系。强化需求牵引、开环建设、闭环管理,推进课程、教材、实验、教研、教管、图书文献、教学资源库、教学质量监测、国际合作、管理决 策等“十大板块”建设,以数字化助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能力。

提升数字化应用能力。 继续加大慕课建设力度, 开发建设一批多介质、数字化、智能化、快速迭代的新形态教材。推进 “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2.0”建设,强化 “实验空间”平 台应用。加快课程思政数字化资源库、临床医学案例库、战略型紧缺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库建设,创建统一的学生实验、实习、实践、创新创业、科学探索(线上书院)的门户。推出虚拟教研室信息平台,深化虚拟教研室试点工作。加强学 习过程数据分析,打造智慧学习社区。

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。印发《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在 线开放课程教学管理的若干意见》, 推出高等教育数字化服 务管理系统平台、高等教育在线课程服务与管理平台、图书 文献保障数据管理服务平台。建设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教学资 源网、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网。构建部、省、校联动,人 才培养要素涵盖、流程贯通的 “教育脑”决策系统。推出一 批教学数字化改革先进典型。

提升数字化国际影响力。支持建好建强“爱课程”和“学 堂在线”在线教学国际平台,打造全球在线教育资源公共平台。做强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。召开 2022 年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,发布《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未来发展报告》,探索数字化时代教育教学合作新形态与新范式。

五、建设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学科专业体系

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, 深化交叉融合, 持续推动学科专业适应性调整、前瞻性布局和结构性变革。

推进落实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。 加强学科专业设置管理,完善学科专业目录, 修订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,调5%左右专业布点。支持高校设置急需紧缺、优势突出、 特色鲜明的专业。指导各地各高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, 落实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改革方案。

推出第三批一流专业建设点。推荐遴选第三批一流本科 专业建设点,完成一流本科专业建设“双万计划” 完善一 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结构、区域布局。

启动实施专业三级认证。研制专业认证工作方案,完善 保合格、上水平、追卓越的三级认证标准, 试点开展三级专 业认证工作,以认证促进专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。

六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

以培养学生“敢闯会创”的精神和素养为核心, 将创新 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, 带动引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范式变革创新。

举办第八届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 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。坚持以赛促教、以赛促学、以赛促创,围绕 “更中国、更国际、更教育、更全面、更创新”的目标,优化组织形式,改革比赛赛制, 推进产教融合, 提升国际影响力,让“敢闯会”成为人才培养的新标准新质量,把大赛打造成“百国千 校千万人”国际最大的双创交流大平台,擦亮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国品牌。

办好“青年红色筑梦之旅”活动。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给 “红旅”学生回信五周年,举办“红旅”活动全国启动仪式,传承红色基因,服务乡村振兴,深化创新创业实践服务, “红旅”活动办成最有标志性的中国金课。

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行动。 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 创业学院、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。实施“国创计划”, 好第十五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和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 创新能力大赛等活动。

七、实施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攻坚行动

全面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,有力支撑中西部经 济振兴、文化振兴、教育振兴、人才振兴,有力保障国家政 治安全、社会安全、生态安全、网络安全。

召开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工作推进会。贯彻落实《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》精神, 推动各地 各部门各高校相关政策落实落地,激发中西部高等教育内生 动力和发展活力。

推动区域高等教育战略布局优化调整。以西安、兰州、 重庆、成都为战略支点,打造中西部高等教育“西三角”。探索推进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区建设, 推动 区域高等教育创新综合平台建设, 共建共享优质教学、科研、 人才资源,辐射引领区域高等教育水平整体提升。

    加强东中西部高校协作。加大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 校工作力度,精准实施对口支援。选树一批对口支援工作先 进典型。实施“慕课西部行计划”2.0,汇聚优质资源,推动 西部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和整体办学实力提升。深入实 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,加强中西部基层卫生健康人才供给。


附件【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2年工作要点.pdf已下载
关闭窗口